原标题:《看见台湾》画册设计出版背后的故事
10月10日,北京的秋已深,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的图书策划编辑杨磊,带着他新近策划出版的画册《看见台湾》,登上了飞往台北的飞机。在其他旅客眼中,杨磊不过是错峰度假的普通访客,而对于杨磊来说,这次的旅程是为了完成自己和齐柏林的一个约定。
杨磊清晰地记得,初次见齐柏林是2016年7月1日在上海的一家咖啡厅。按照约定,“接头”的方式是杨磊手持台湾地图,而他则身穿印有“看见台湾”字样的T恤衫。他花白头发,个子很高,膀大腰圆,说话却轻声细语,显得温和亲切,第一次见面没有给杨磊丝毫的陌生感。他就是被誉为“台湾航拍第一人”的纪录片导演——齐柏林。
齐柏林拍摄的纪录片《看见台湾》于2013年在台湾上映,是台湾第一部航拍环境纪录片,拍摄时间长达3年,一举拿下了当年的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。在很多人看来,理想主义者齐柏林是一个另类,甚至有些疯癫。在即将退休之时他放弃了几百万台币的退休金,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,抵押了房产,拿起相机,以飞鸟的姿态记录着他心中美与丑两个极端的台湾,用镜头讲述让他心痛的环境问题。在《看见台湾》上映后,台湾媒体曾评价这部影片“前半段美得震撼,后半段丑得惊心”。
对于酷爱摄影的杨磊来说,做一名摄影类图书策划编辑是一件开心而幸福的事。他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寻找选题、确定作者,与作者沟通并最终确定产品的样子。工作9年来,他策划出版了大量的画册作品。同样是2013年,杨磊策划了一本名叫《极致之美》的画册,一张台湾北部官渡平原红树林的照片被杨磊选做了那本画册的封面,而那张照片的作者正是齐柏林。
在创作纪录片《看见台湾》,尤其是该片引发了出乎意料的市场反响之时,齐柏林有了在大陆出版同名画册的想法。他认为,看见美和看见丑一样,都源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,他热爱台湾,也想让大陆的人们了解真正的台湾。他在台湾先后出版过20多本画册,但从未在大陆出版过,这也成了他的一个心愿。
正因如此,齐柏林找到了曾合作过的杨磊,把自己的心愿告诉他。为人谦和、极富个人魅力的齐柏林很快和杨磊成了朋友,他像是杨磊的老大哥,他们不仅聊摄影、风景、画册,还会谈一些美食、文化以及社会问题。齐柏林对待出版画册异常认真,带着自己团队多次来到北京与杨磊沟通。从逻辑安排到具体选择哪一张照片,齐柏林都亲力亲为。
在杨磊看来,画册与普通图书相比,更讲究视觉逻辑,图片如何分类、以怎样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是非常有讲究的。一本好的画册从内容上讲,图片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,而编辑则需要把作者零散的照片加以组织呈现给读者,最终装帧设计还需要与内容相匹配。相比起以文字为主的图书,画册动辄几百元的售价,使得读者对其也有着更高的要求,不仅是要求其拥有更出色的内容,还要求更精美的印刷质量带来的收藏价值。多年工作下来,杨磊对于自己策划的图书有着近乎于偏执的完美主义倾向。
一个理想主义者遇到了一个完美主义者,他们决定让这本书有分量、有价值、有温度。齐柏林与杨磊一起为《看见台湾》一书挑选了164张航拍照片,这些影像记录了台湾自然、人文、生态等内容。最终按照地域风光进行分类,用音乐风格进行串联。台湾北部生活节奏很快就叫做“快板”,而南部则是保留传统文化最丰富的地方,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就叫做“慢板”,这样的安排让整部画册串起了逻辑线。
闲聊中,齐柏林和杨磊约定,图书出版的时候正值国庆假期,杨磊带着新出版的图书去台北做客,一方面庆祝图书的出版,另一方面齐柏林希望能陪自己的小兄弟在台湾走一走。约定后,杨磊在心里暗自期待着这次旅行。
今年6月初,《看见台湾》画册进入了最后的内容审核阶段,那段时间里,杨磊每天都要与齐柏林的助手沟通图片替换的问题。6月10日,一则从台湾传来的新闻让杨磊瞬间瘫软——在台湾花莲县进行《看见台湾2》的拍摄、勘景任务的齐柏林因坠机事件逝世。杨磊不相信这是真的,在拨通了齐柏林在台湾住宅的电话确认消息后,杨磊仍然希望自己只是做了个梦。第二天,台北著名的101大楼为齐柏林点亮,“看见台湾”“永远的齐柏林”等字样让台北观众泪目。上一次台北101大楼为个人点灯,还是为了庆祝李安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。
齐柏林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,成了他的最后一本。10月,让人们欢乐的国庆假期如约而至,而《看见台湾》也如期出版,齐柏林希望大陆读者能通过《看见台湾》看到一些他们很难看到的东西,而他自己却再也看不到这本《看见台湾》。
杨磊想起了那个约定,他答应过齐柏林要亲手将出版的第一本画册送到他手中,现在虽然齐柏林已经去世,但杨磊还是决定要将画册送到他家中,送到他的墓碑前。为那个承诺,杨磊决定充当一次“人肉快递”,用最快的速度把这本书送到台北去。
登上飞往台北的飞机舷梯,杨磊望向天空,在那里,充满才华和勇气的齐柏林始于天空,也终于天空。他想起齐柏林曾说过的那句:“期许我能扮演大家的眼睛,分享空中飞行的‘看见’。”
“书出了,你看见了么?”杨磊对着天空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