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2020东莞画册设计形态的演化与发展
东莞画册设计的形成与发展,以画册制度进行划分为:简策制度(周代至秦汉)卷轴制度(六朝至隋唐)册页制度,其中由卷轴装演变为册页形式,包括经折装、旋风装、蝴蝶装、包背装、线装(五代至明清,有的形式至今还在沿用)。1.竹简
竹简沿用时间很长。汉初在孔子的旧宅发现古文字写的尚书、礼记等几十篇就是竹简。一般是将大竹竿截断,劈成细竹签,在竹签上写字,这根竹签叫“简”,把许多简编连起来叫作“策”,简和策是以文字的多少来定的,简写多了就编成策(册)。因此,用竹做的书,古人称作“简策”。“简”的背面写上篇名及篇次,当简册卷起时,文字正好显露于外,便于人们查阅和检索。
编简成策的方法就是用绳将简依此编连,上下各一道,再用绳子的一端,将简扎成一束,就成为一册书,编简一般用麻绳。通常一策是一篇首尾完整的文字,策的开头有两根空白的简,称为赘简,相当于现在的护页,目的一是为了保护里面的简。二是为了有个过度的空间,舒畅之感。赘简之后,一般每简只写一行,少的只有八字,多的三四十字。第一简是篇名,篇名之后是作者姓名,然后再写正文。写完后从左向右卷起,成为一束。许多策常用布或帛包起,叫帙;或用口袋装,叫囊;相当于现在的书盒。
2.版牍
古人把树木锯成段,剖成薄板,括平,形成二尺、一尺五、一尺、五寸等不同长度的规格,其宽度一般为长度的三分之一。记载在木牍上的文字,一般称作“方”或者“版”,故后人也称“方版”为“版牍”。版牍面积相对简策较大,因此常用于地图、书信等题材,所以地图现在仍有“版图”之称。
但是简策也有缺点:首先是竹木很重,占地方,使用也不是很方便。其次是久了绳子易断,产生脱简和错简,很难复原,因而后来发展为缣帛的书。
卷是用帛或纸做的,是书写内容的正页。
在竹木的书盛行的同时,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,丝织品当时有帛、缣、素等名称,所以这种书要称为帛书、缣书、素书。当时还有人要用图画来说明的书,而简很狭窄,因此就用帛来书写。帛柔软轻便,易于携带保存。
4.卷轴装
帛是很贵重的物品,这时候纸已经发明,因此就有人用便宜的纸来写,帛就被纸代替了。和今天的画轴形式相似。卷轴的抄写方法是:依据纸的长短大小而定,写完后,再续。然后把他们粘起来,加一根轴,卷成一束,便成卷轴。卷口用签条贴上书名。轴一般是木质的,也有工艺之分,有竹、金、珊瑚、玉轴。卷子左端卷进轴内,右端在外,为了保护它,另外用纸或丝织品粘在前面,叫镖或包首。镖头再系带子,把卷轴扎起来,镖和带也是很讲究的。卷、轴、镖、带是卷轴装的四个主要部分。
贝叶经最早出现在印度,后随佛教传入,在我国西藏、云南众多寺庙中保存了大量贝叶经文。这些佛学经典都是狭长的单页梵文贝叶经的形式。贝叶是植物的叶片,经一套特殊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,所刻写的经文用绳子穿成册,上下垫以板片,再用绳子捆扎而成,可保存数百年之久。受这种装帧思想的影响,古人发明了汉文的“梵夹装”。一般将纸张书写或雕印的经文效仿贝叶经,上下夹木板,夹板中段打两个圆洞,用绳索两端分别穿入洞内,将绳索结扣用木板相夹,而后以绳索、布带捆扎。梵文是由左向右写的,与自上而下的书写方式不适应,因此改为竖写形式。
6.经折装
卷轴装翻阅起来也有些不方便的地方,要查阅中间某一段,就要全部展开卷轴。所以有人把长卷纸反复折成几寸宽的一折,首尾粘在木板上,称为经折装。经折装书双面抄写,但很接近册页形式了。
7.旋风装
在唐代后期,产生了旋风装,是卷轴装转变成册页装的过渡形式。以一条长纸作底,第一页单面书写,全裱于卷端,下页依次把右端相错贴在上页上。展开时象龙鳞,收时象旋风,因此而得名。虽没脱离卷轴外形,但阅读上快很多。
印刷术发明以前,画册全是手抄,知识流传是缓慢的。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。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、欧洲的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给画册带来巨大的影响,册页形式是现代画册主要形式。旋风装的书久后,书页的折叠处易断裂,后来逐渐演变成蝴蝶装,是一个印版就是一页,书页反折,使版心朝里,单口向外,并将折口都粘在一张包背的纸上,由于翻动时像蝴蝶展翅,因此而得名。
9.包背装
由于蝴蝶装在翻阅时常见空白页,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看下去,不方便,就出现了包背装。包背装和蝴蝶装相反,书页正折,版心朝外单口向里,订好后外面加封面,连书脊包起。这种装订方式很像现在的平装画册。
10.线装
线装始于明代中叶(公元14世纪),盛行于清代。线装是从包背装发展起来的,不用整纸裹书,而是前后分开为封面和封底,不包书脊,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,再在书脊处打孔,用线串牢,打孔穿线,订好。一般有四眼钉法,也有六眼钉和八眼钉,讲究的还在上下角用丝织品包角。
推荐文章:东莞画册印刷 http://www.dgtianjiao.cn